2011年7月13日 星期三

海岸悲歌

剛從事教職,正逢澎湖望安島開發機場,看到將近百顆綠屭龜蛋,每十年探訪各離島,上週卻看到七美.望安將近1/3海岸淪陷為水泥堤岸,尤其陽光下望安白亮的沙灘上,也能覆蓋超寬的水泥堤,我正無力感漸增時,回到高雄看到宏盛努力發揚自然讀書會精神,也分享下週活動,

背包客旅行平台 PLATEFORM OF BACKPACKER
搜尋背包客達人 email 至 ichou6@gmail.com
聯絡 0932783384 臉書http://www.facebook.com/pages/%E8%83%8C%E5%8C%85%E5%AE%A2%E6%97%85%E8%A1%8C%E5%B9%B3%E5%8F%B0/134107566662729
2012年2/25(六)上午10.00~~12.00
周凌箏老師主講 流動的旅行窗~框不住失落的海岸
講座地點: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三路1-18號(捷運信義國小站)
簡介:兩次長達半年的異國自助旅行,是雲遊不是放逐,是生命的歷鍊與修行,
是不同時空的生活樣貌,更是映照臺灣土地海岸之旅。

來聽一對夫婦的低碳旅行並請參與會後國內外旅人聚會
8/21(日)下午14.30
講座題目:2011年埃及中東茉莉花革命後之旅
下午16.00 國內外旅人聚會分享
活動地點:高雄市五福一路67號(文化中心圖書館4F
交通:橘線捷運文化中心站出口3,和平路側門

自然讀書會已成立15年,失落的海岸這篇文章已登載文本兩次,上網更是多年,台灣沿海公路工程仍未變,25年了!東北海岸的心痛,竟將發生在我的家鄉-阿朗壹古道,再po上當年歐遊返台對台灣海岸的省思,
搶救阿塱壹 我們需要具體協助!
拜託大家踴躍連署,並將訊息轉給您的朋友
大家一起來.
連署網頁:http://campaign.tw-npo.org/sig​n.php?id=2010092414511000

並邀約聚談海之旅講座
7/17(日)下午14.30
「魚線的盡頭」紀錄片放映與海港旅行座談
白聰仁老師主持
「魚線的盡頭」(The End of the Line)紀錄片,宛如「海洋版」的「不願面對的真相」。片中專家學者對人類「過漁」(濫捕)造成海洋生態浩劫,喜歡深度探尋海港的旅行者,有甚麼發現?
活動地點:高雄市五福一路67號(文化中心圖書館)
交通:橘線捷運文化中心站出口3,和平路側門
7/31(日)下午15.00 異國行旅的騎乘趣談
周凌箏主講
旅行是不同時空的生活體驗,食衣住行面向的生活
文化,就屬與當地人共乘大眾交通系統或特殊的騎乘
工具,最能發現異國生活的精采!
活動地點:新光三越高雄三多店11F廣場
交通:紅線捷運三多商圈站出口3

失落的海岸 文◎周凌箏 背包客旅行平台策劃人.自然讀書會負責人

一九八六痛土之旅
一樣是在流動的車窗內,一樣是窗外滿眼的藍海,只是搭的不是國外的火車,而是國內的大巴士,許和我卻以極異樣的心情指指點點。
窗外變化多端的北濱海岸,雖是舊地重遊,仍是動人心弦,確實非歐美平直的沙岸可比。許解釋這一帶都是海蝕岩岸,因台灣最北點到最東點,十分奇妙地成一直線。這長達八十五公里的海岸線,在地質構造上是世界極少數地層走向與海岸線垂直的地方。再加上它正東北向的方位迎著強烈的東北季風及巨浪;海浪沖拍,使較硬的沙岩突出成岬,而較軟的頁岩凹進成灣。倏地窗外的景觀是一大片與海平面等高的岩石平臺,上面有一層層海洋侵蝕的百褶波紋,我一向稱為「浪花海岸」,立即抓住機會請教許,原來它的名字是海蝕平臺。和地理老師同遊,總是能把我感性的情懷注入理性的認知。
正高興認識它的名字,但也甚納悶:因我數年來不曾忘的「浪花海岸」,原來綿延數里,美麗之極!怎麼此次只見一小段?倒是最不願見的九孔養殖池,時時跳入眼簾。沿途,我總是篤信地向許說:「待會兒轉彎時,山崖、藍海、鐵銹色的岩岸,很美喔!我那塊像玫瑰花的石頭就在那兒撿的。」但車子已到基隆,我記憶中的美景全不見了。
猛然想起韓韓書中的話:「腳踏著由原來自然天成的美麗岩石平台改建的柏油停車場,舉著相機喀擦喀擦幾聲。」馬以工統計的「八十五公里的美麗海岸線,有三座核能發電廠,數百座怪手敲壞海蝕平台建成的九孔養殖場,尤其此條考慮欠周的北濱公路,因選線的錯誤,許多珍奇的海崖與海蝕洞被炸掉、挖掉,不然就是被挖開的廢土碎石掩埋了!」難道我的美景就是公路拓寬時給掩埋了的?尤其想到南台灣恆春的風吹沙也是被考慮欠周的鵝佳公路攔腰一切,破壞了世界稀有的沙河沙瀑特殊的景象。心中的氣憤向誰訴?開公路的單位?為何總不肯多用心考慮選線?想想歐美的步道已如此盛行,而我們真的不願邊走邊觀賞美景嗎?不然以連鎖式的腳踏車出租方式發展觀光啊!我們怎能怕累壞了腳?將數十萬年大自然雕刻的美麗海岸,以五年時間摧毀一半呢?

流浪山水‧山水相依
回想暑假,在丹麥的火車上,望著窗外海天一色的藍,我細細描述”魚美人”的故事,許聽得甚有興味,那是因剛看完哥本哈根的魚美人雕像。兩人雖讚嘆歐美的景觀維護,但再好也是別人的,懂不懂她們的土地、文學,總覺事不關己。在印度的火車上,由德里到孟買途中,車窗外本是一再呈現叢叢雜草的黃土沙漠景觀,突然變成溼潤的綠田,綴以身著紅色沙龍傳統服工作的婦女身影,更是生氣盎然;許解釋火車已進入德干高原,此種地形多雨且肥沃。心想難怪看不到印度人慣有的髒亂疏懶現象,頗為台灣擁有的山川綠野慶幸。
國外的山水是流浪的,視美景如過眼雲煙,縱然怡悅也是短暫的,遇惡劣處更不可能憤怒。但國內的山水,是自己相依為命的土地,怎能不為它的好壞欣喜氣憤呢?只是玩了十多年的我,卻發現對本島的歷史文化、人物山川、鳥獸魚蟲…的認識一知半解,我尚不懂此山此水如何形成?它們卻一一消逝了,記憶中的美景也一一瓦解。
望著窗外既熟悉又陌生的北濱海岸,深刻的感受到:不加強對本島山水的理性認知,便不懂它的可貴,那麼縱使不殘酷地摧殘,也是漠視不關心,那誰為沉默的大自然抗議呢?